综合信息
 动态信息 
 校内通知 
 学校要闻 
 领导讲话 
 大事记 
 太工信息 
 学习园地 
 高教动态 
 领导参考 
 办公电话 

 
当前位置: 首页>>综合信息>>领导讲话>>正文

融合GE文化,共育高校应用型人才
2009-12-01 00:00     (点击: )

——院长吴俊清在GE大学计划高峰论坛上的讲话

刚才几位都做了精彩的发言,时间也不早了,那么我在这做一个简短的发言。我看了一下今天四位发言人的姓名,如果按姓氏首字母英文排顺序,把我们的姓名头一个字母组合起来,我想就能够回答我们今天要讲的话题。

第一个是南京工程学院吴院长,他的姓氏的首字母为“W”,他讲了一个“Why”,即我们为什么要搞大学合作计划?他用了倒推法,从国家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来讲起,到大学计划再到学校整个培养体系的设置,来讲为什么要搞大学计划。第二位是中国产学研促进会的王秘书长,他的姓氏的首字母也是“W”,他讲了一个“Who”,即谁来做大学计划,就是由产、学、研三方共同推进。第三是长春工程学院的韩院长,他的姓氏的首字母为“H”,他讲了一个“How”,即怎样来搞大学计划,他精彩地讲到了四个想什么,从四个想什么出发来推进我们大学计划的进展。我最后一个讲,我姓吴,姓氏首字母是“W”,我来讲“What”,就是我们从大学计划中得到了什么?

太原工业学院1954年建校,原来是一所中专学校,是“一五”期间国家重点建设的行业中专学校。这个学校建校以后,因各种原因,命途多舛。我们在刚刚过去的10月18号举行了学校建校55周年校庆,在短短的55年里,学校更名的次数达到12次,曾经变换过12个名字,戴过12顶不同的帽子,在文革期间还有几年被改作工厂。这个学校和原来的太原机械学院,后来的华北工学院亦即现在的中北大学,曾经是三合三分,很多人都说在全国范围内再找这么一个学校都很难。一般学校要是这么着,可能都被折腾死了,可是这个学校却越折腾越大,越折腾也越强,结果从一个中专学校发展成专科学校,从一个专业单一的专科学校发展成一个多科性的独立设置的本科院校,从一个一般性的本科学校发展成一个工科特色明显、应用型特色突出,有着一定规模的中外合作办学的有影响的学校。这个学校的考研率、就业率、英语四级通过率在全山西省的本科院校中名列前茅。还有很多特色,比如说我们是山西省唯一一家派出机器人代表队参加亚太地区机器人大赛的学校,而且五届都参加了,全部都进入三十二强,有两次闯入十六强。今年闯入十六强尤为不易,我们被分在死亡小组,这个小组有两个曾得过冠军,一个曾得过亚军,另外一支是曾进入过前四名,且全部都是重点大学,但是我们却奇迹般地闯入了十六强。这个学校在山西省工科应用性院校中是有一定地位的,我们在55周年校庆上提出的这个目标得到了省委、省政府和教育厅的高度认可,那就是目前的山西省唯一一所工科特色明显的应用型的本科院校。

我们是从2008年3月在省教育厅的指导下开始接触GE大学计划,到5月份我们进行了具体商谈,6月份我们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9月份到今年5月份,我们先后派出五批教师参加GE的培训。今年的4月20日,太原工业学院GE·Fanuc自动化系统实训室隆重揭幕,学校投入了一部分资金,GE投入了2400万,建成了一个目前在华北地区、在山西省比较先进的一个自动化系统实训室。在这个实验室建设过程中,我们和GE·Fanuc有限公司进行了很好的合作。在这个实训室基础上,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再开发,比如说我们依据实验室建成了一个很好的创新平台,我们的机器人代表队几乎都在这里进行过培训;我们在这里开发出一门新的课程;已经编写了一本讲义和教材;我们的几十位同学的毕业设计是依据这个平台进行设计的;我们还依据这个平台支撑和太原市、山西省签署了两项中外合作的开发项目,并与中科院的煤化所签订了一个框架协议。我们的这个平台,不是把它当做一个东西摆在那里,而是已经投入到使用过程中,并且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它已逐步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认可。我们已经接受了GE安排的以及省教育厅安排的其他一些学校参观访问和简单的培训,这是我们和GE合作,共建GE·Fanuc实训室的一些情况。

下面,我想重点说的是,我们通过这种合作得到了什么?

应该说我们除了得到一个2400万投入建成的实训室以外,得到GE员工对工作的热情、认真、执着以外,得到GE高科技对教学的启发以外,更多的得到了GE的一种文化。这种文化对高校来讲可能是非常重要的,也可能是GE更为看重的。我们在和GE合作过程中,我们了解了GE的文化,了解了GE的发展历史,也了解了它的六西格玛。我想重点谈谈六西格玛,我们以前仅仅知道它是一个名词,后来知道它是一种管理理念,现在知道它应该是一种哲学思想。西格玛是表示在一定的样本范围内出现误差的一种统计数据。一般企业的程度大概是在三到四个西格玛,也就是说每一百万件产品中,如果是三个西格玛,就是66800个误差;如果是达到四个西格玛,就是6210个误差;而要达到六西格玛,每一百万件产品中出错率是3.4个,在一百万件产品中,它体现着过程优化的概念。过程管理的理念对我们高校的启发是非常大的,我想至少有五个方面的启发。

第一,要高度关注客户端的需求,GE的考核首先从客户的需求开始考核。对于我们高等教育的启发就是,我们应该关注到企业和社会对我们的需求是什么。过去的情况是,我们通过扩招招收进来的学生,按照我们既有的模式进行培养,至于说社会对我们学校有什么需求,对人才有什么要求,对我们教学体系有什么要求,对培养人才素质有什么要求,通常我们是不做认真考量的。同时学生亦是我们客户,那么学生对学校有什么需求,学生的发展对教育有什么要求,领会了六西格玛之后再回过头来想,教育教学体系怎么样去关注客户的需求,就是刚才吴院长与韩院长都也讲到的,我们必须要让我们的教学培养过程适合学生成长的需求、成才的需求、成人的需求和今后谋生的需求,而且也必须适合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亦即像韩院长讲的企业对学校的需求。虽然有些需求超出了我们所能承担的或者不是非常理性的,但是我们必须关注到企业想要从学校得到什么样的人才。这种人才的素质结构、专业结构、能力结构、知识结构是怎样的,我们必须着眼来改造我们的教育;不是我们的教学系统不能改造,而是我们必须依据客户的需求来改造我们的教育和教学系统。

第二,要高度依赖统计数据。六西格玛就是这样,把所有的指标都数字比进行比较,不用说你想什么,你认为什么拿数据来讲话。那么我们现在也是这样,我们今天讲的,比如说韩院长刚才讲的几个认同,特别好。这其实就是拿数据来说话,就是必须得拿出真正的数据,如依据毕业生的社会、企业认可率,才能够将培养过程作进一步优化的。我们每门课程的开设,每个专业评估,我想最后都不应该再用我们以前的概括性评估方法,而应该用数据来评估。开设一门课,比如电子技术课程,这门课真正对学生最终成长按数据评估究竟能起多大作用;开设一门实验课,这门课在培养过程中究竟对学生最终离开学校时具备的能力其中占得百分比是多少,依据数据评估。毕业生受社会欢迎的程度不要只讲普遍性的,概括性的举几个例子,而是真正的一个一个用数据去统计,依据数据评估。毕业的学生在一个企业中的比例、受欢迎程度,知识、能力和企业的融合度及企业要求的混合度是多少,我想高度依赖统计数据来评估会使我们整个课程教学体系发生一个本质变化。

第三,六西格玛特别强调要优化过程,特别强调质量保证不是靠最终的严格的考核和检验,而是靠过程的优化。对于我们高校来讲,学校通常是在学生将要毕业时进行统一考试,学生的课程合格不合格,不合格不能毕业,不给发毕业证,不给发学位证,甚至更严重还要给处分;平时的课程考试也是这样。但是,我们恰恰忘了一点就是我们过程如何优化!如果在培养过程中做到了过程优化,其实结果就自然而然的优质。怎样去体现我们培养过程的优化,我觉得是我们从六西格玛中得到的非常重要的一点启示。

第四,要实施主动改进型管理。六西格玛特别强调的是主动改进,我们现在很多东西都是被动的,因为有了外界的变化、外部条件有了变化我们才去改进它,因为有了毛病有了缺点之后我们才怎么去改进它。而六西格玛强调的是一种主动改进,每个人每天都在想我能够为这个企业做什么?我能够为提高产品的质量做什么?我做了吗?我做了多少?我做的有效果吗?效果怎么样?如果我们的老师每天都在想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管理人员每天都在这样想一个问题,我们的学生每天都在想一个问题,我想这种主动改进的文化会促进学校教育质量实现快速发展。

第五,要倡导一种无界限的合作,一种勤于学习的企业文化。如果环节上出了问题,即使所有的过程和流程做的再好,也无法达到六西格玛,无法达到100万里面仅存3.4个差错。为此,每一个环节都必须注意,为了求结果的优化,每个环节都必须要合作,每个环节你不但要把你自己的做好,你还要想办法提出条件让别人做好。这就是我们的教学环节、实验环节、学生管理环节、实习实训环节、后勤管理环节、行政管理环节、教育理念环节等所有的环节都要把自己的环节做好,都要为下一个环节、上一个环节的优化做准备。搞教学的不懂后勤,搞后勤的就不管学生管理,这是不成的,必须主动学习,必须什么都得通一点,然后才能为其他人做得更好、优化做准备。

这五种精神是我们从六西格玛中得到的对我们教学、培养人才非常好的启发。所以我说我们得到了什么,我们得到一种文化。这种文化对我们教育改革,对我们教学理念的发展是非常非常有作用的。最后我引用GE前任CEO杰克·韦尔奇的一句话:“你要想让列车再快十公里,你加一加马力就行了。但你要想让列车速度提高一倍,那你就必须换轨道了”。GE文化的启示对我们而言就是换轨道,我们原来的加强教学管理、加强教学改革的“加强”仅仅是加一加马力而已,但真正要实现质的改变和飞跃,就必须要换轨道,要一种新的文化的融合。在这里,我们不说校企的融合,但我们要讲文化的融合,要将GE的文化和我们本土的大学文化进行有效的融合,进而推动GE的大学计划在中国高校的拓展,也推进了GE的文化和中国文化很好的融合,从而培养出更适合中国本土需要的同时具备有国际视野的人才。

谢谢!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编辑:姜伟)

关闭窗口

联系电话:0351-3566010    电子邮件:dangzhengban1954@tit.edu.cn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尖草坪区新兰路31号    邮编:030008

版权所有:太原工业学院    ICP备案号:晋ICP备14003279号    晋公网安备号:14011043007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