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委书记吴刚在党委中心组(扩大)学习会议上的讲话
2012年11月2日
同志们:
今天,我们党委中心组集体学习了《人民日报》系列评论《锻造我们时代的精神气质》。这一组评论共有四篇文章,分别为《解放思想,永葆与时俱进的锐气》、《改革开放,永葆探索创新的朝气》、《凝聚力量,永葆团结奋发的士气》、《攻坚克难,永葆不惧风险的勇气》。
这组评论以胡锦涛同志7月23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提出的“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为主题、主线,进一步阐述了“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推动中国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的问题。
学习了这四篇文章,有比较深的感受。主要有:
第一,指向性、针对性非常明确。这四篇系列评论,是针对执政者讲的,重点是我们的领导干部。我们的领导干部应该有什么样的精神气质,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治国理政的理念,用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做好当前的工作,文章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第二,理论性、指导性非常强。系列评论从理论上分析了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的重要性、必要性,又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特别是在改革进入“深水区”后,如何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推进工作指明了方向,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现实意义。
第三,摆事实、讲道理。系列评论阐述问题有理有据,分析问题清晰透彻,说明的道理非常深刻,得出的结论令人信服。
第四,有启发、开思路。刚才同志们都谈到了,系列评论对于认识当前形势,对于国家建设发展具有指导性,对我院的发展,对各系部的工作也很有指导性。
具体到学院工作中、发展上,我谈一些自己的想法:
一、解放思想,谋划学院新发展
文章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提法:保持思想的弹性、开放与活力。我们在思考学院现在的状况和下一步发展时,也要保持思维的开放度、活跃度,要往深处想。要成为具有重要影响的和鲜明特色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下一步该怎么走?确实需要我们解放思想,开动脑筋。
1.大学之大在容量大。一所大学,占地面积、建筑面积要有一定的容量,学科专业建设也要有一定数量,要有一定的规模。在一定时期,发展的特定阶段,规模的发展也是发展的必经过程和应有阶段,学校应有一定的规模,规模的发展也是发展。与此同时,大学还应该有见多识广的胸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要有兼容并包的思想。
2.大学之大在志向大。一个大学更重要的是要有质量和水平。大学有四个功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履行好这四项职能,关键是内涵建设,是质量和水平。我们学院能否真正为当地的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发挥智囊团、知识库的作用?能不能融入社会,为生产建设服务?要有这样的志向,要谋远图强。
3.大学之大在高水平。现在,我们基本建设也达到一定规模,办学规模也达到一定程度。那么现在朝哪个方向走?下一步怎么走?我们要解放思想、深入思考。特别是现在,要按照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实现学院工作重心的转移,转入内涵发展,把内涵发展作为主题、主线,这是我们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学的必经之路。
二、改革开放,创新学校发展新路径
我们的办学标准是什么?要对照什么去办学?就是要在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上深化改革。首先,我们要自觉地适应整体高等教育发展的态势和趋向,把学院发展纳入高等教育整体发展中去考量;第二,要认真对照兄弟院校和国内外高校办学好的做法,吸收借鉴,取长补短;第三,我们即将面临教学合格评估,要仔细对照合格评估标准要求,缺什么补什么。
学院的发展是多方面的、是有阶段性的。刚升本后,我们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要加强硬件建设,实现规模的发展。现在我们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面临着更大的压力,要下气力提升质量,质量的提升更是发展,特色的建设也是发展。改革开放,不只是要改革思维定势,也要改变行为习惯,改变工作态度。下一步要进行岗位设置、津贴发放,不仅有普惠的问题,更应该有差别和取舍,有导向有目标,要有勇气和胆识来推进和深化改革。
三、攻坚克难,抓住改革发展中的关键
从我们的干部来说,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消除精神懈怠,消除改革疲劳症,抓住改革发展中的重点难点,攻坚克难,扎实推进。
要加强内涵建设,加强教学。严格意义上讲,我们是教学型院校,首先要抓好教学。要办成应用型本科院校,更要加强实践教学。这是我们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
科研工作怎么起步、推进?学科建设怎么进行?提升学院办学层次、人才培养层次,将来要建设更高层次的学位点,涉及到学科的问题,没有一些有影响的学科是不行的。
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我们的学生规模将来要达到15000左右,教师队伍存在数量不足的问题,水平也有待进一步提高。现在,一些教师晋升职称的积极性不高。比如,今年职称评审方面,学院有四位教师申报教授,结果只有一个通过,可见在师资建设方面确实需要大力加强。真正意义上的大学是学术共同体,是以教师来展示办学的水平,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的职责是履行不好的。
要着力加强制度环境、文化环境、学术环境等各类保障条件的建设。
四、凝聚力量,形成团结向上的氛围
我们经常讲“命运共同体”,全校师生员工就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我来校工作后感受很深,大家是团结一致、能干事的集体。在现在的情况下,我们更要努力为大家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作为领导干部,要进一步树立服务意识。有人说,领导就是一种环境。为教师、学生、教学、学术服务,领导首先应该有服务意识。管理部门也要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要认真倾听群众的诉求、想法,要能听得不同的声音,实实在在解决一些涉及教师员工切身利益的问题,这样才能同心同德,同向同行,凝聚力量,创造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