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信息
 动态信息 
 校内通知 
 学校要闻 
 领导讲话 
 大事记 
 太工信息 
 学习园地 
 高教动态 
 领导参考 
 办公电话 

 
当前位置: 首页>>综合信息>>高教动态>>正文

《纽约时报》刊文关注华人科学家“海归”现象
2010-01-14 00:00     (点击: )

——文章以施一公和饶毅为例;分析了中国发展科学的努力

1月6日的《纽约时报》刊登长篇文章——《对抗趋势:中国吸引海外科学家归国》(Fighting Trend, China Is Luring Scientists Home),文章以海归科学家施一公和饶毅为例,分析了海外华人科学家归国现象,称中国正大力发展科学,以期缩短与世界科技强国之间的差距。
  文章开篇描述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副院长施一公全职回国事件,称施一公婉拒千万美元科研资助,并辞去普林斯顿大学教职,令人震惊。
  文章引述施一公的话说:
我觉得我欠中国一些东西。在美国,所有的事情或多或少都已经建立起来了,而在中国,无论我做什么,影响可能是上十倍的,甚至百倍。
  文章表示,与一些美国人猜想的不同,施一公和其他一些离开美国的华人科学家并没有为此感到特别后悔。虽然有很多美国顶尖大学希望施一公加入,并且他很快在普林斯顿获得了学术职位,但他相信,许多亚洲人在美国会遭遇到无形的障碍。
  文章还关注了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放弃美国国籍事件。文章说,饶毅对比了中国的
自省和美国的自满。当美国驻华大使馆问他为什么要放弃美国国籍时,他写信表示,美国在911之后已经丧失了道德领导地位,但是美国人仍然沉迷于其国家和自身的伟大。
  文章说,中国在研发上的投入占到GDP的1.5%,虽然低于美国的2.7%,但比多数发展中国家都要高得多。2007年,中国科学家发表的论文数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
  不过文章同时表示,数量不等于质量。虽然有着巨大的投资,中国在许多科技领域仍然水平落后。至今尚无中国大陆本土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2008年,中国获美专利数仅列第十位。
  不过,中国正在作出种种努力发展科学,包括吸引海外科学家回国。近年来,像施一公这样的有名望的科学家开始返流。他们的回归带着这样一个使命
——撼动中国任人唯亲和庸才当道的科研文化。
  文章特别提到,2008年5月,施一公被邀请到中南海向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和其他高层官员讨论中国科技的未来。
  在科研经费方面,文章引述饶毅的话说,国家在资助科学方面非常大方,挑战在于如何确保聪明地使用资助。

文章最后引述施一公的话说,他对清华生命科学持乐观态度。当然他不会认为清华的科研已经达到普林斯顿的水平,他将清华比作一所受人敬重的美国州立大学。不过,施一公表示:过些年,我们会成功的。(科学网 梅进 编译)

2010年1月7日 来源:科学网

关闭窗口

联系电话:0351-3566010    电子邮件:dangzhengban1954@tit.edu.cn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尖草坪区新兰路31号    邮编:030008

版权所有:太原工业学院    ICP备案号:晋ICP备14003279号    晋公网安备号:14011043007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