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两基”主要指标达到验收标准
教育走多远经济就能发展多远
“云南省‘两基’的主要指标达到了验收标准,建议教育部认定云南省实现了‘两基’目标!”
12月4日,国家教育督导团督导检查组对云南省的这一反馈意见,让许多人心潮难平。
干就有希望
云南94%的国土都是山区、半山区,贫困人口占到全国的1/10。支起小罗锅做饭、滑过溜索上学,曾经是云岭山区孩子艰辛求学的写照。
但是,对教育,等没有出路,干就有希望。自1986年起,云南省即开始实施“两基”,到2002年底,全省129个县(市、区)有94个实现“两基”,其余的35个被列为“攻坚县”。云南省随即发出了2009年全面完成“两基”攻坚的死命令。
省委书记白恩培说:“晚一年普九,耽误一批人;晚几年普九,耽误一代人。”省长秦光荣在攻坚中提出并推动落实了建设农村教师中转房。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州委书记赵金认为:教育能走多远,德宏的经济社会就能发展多远。
云南的“两基”工作做到了几个“惊动”:惊动各级政府及其“一把手”,拿出决心;惊动各级财政,拿出真金白银;惊动每所学校和社会各界,全社会都关注、支持。2009年,随着“人口大县、财困民穷”的镇雄、鲁甸、澜沧“两基”通过验收,云南全面实现“两基”目标!
穷财政办富教育
曾以贫困、原始知名的云南西盟佤山,如今孩子们读书的学校结实又漂亮。无论是在怒江峡谷贡山、还是在红河岸边的绿春县,在山乡村寨、边境一线,最漂亮、最结实的建筑,一定是学校。
要知道,2009年,云南全省仍有116个县(市、区)财政尚不能完全自给,73个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但各级政府咬牙挑起公共服务的重担,边疆民族地区的办学条件今非昔比。
2006年至2009年,云南省教育经费总投入翻了一番,其中义务教育经费增长到257亿,经费保障机制不断健全。2009年,全省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经费达53亿。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一系列教育民生工程的实施,让云南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天翻地覆。
云南中小学校一度点多、面广,最多时全省有小学近6万所。调整中小学的区域布局,提高办学质量,是“两基”的必由之路。与学校布局调整和校安工程、排除D级危房相结合,云南省创建了一套“中小学校舍信息管理系统”——只需轻点鼠标,全省学校状况一目了然。
云南省中小学寄宿生达270多万,全国最多。为改善孩子们的生活,云南省共建成15481个勤工俭学基地。在曲靖市沾益县菱角三中,600头规模的养殖场,20亩蔬菜基地和10亩鱼塘,足以让学生免费就餐。
各族群众共享
丽江市的领导一次在基层调研时发现,一些山区学生冬天仍衣着单薄,他当即要求解决。从2008年起,丽江市民政部门每年购买2万套寒衣,发放给山区的贫困学生。
省教育厅厅长罗崇敏认为,实现“两基”目标是政府责任,是教育使命,也是民生情怀。
云南省在“两基”攻坚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师生为本,让各族群众共享“两基”的成果。
从1999年开始,云南省就在边境地区、7个人口较少民族和藏族聚集地免学杂费、免教科书费、补助文具费。2009年,全省免除所有公办义务教育学生学杂费,惠及640万人,还向208万名贫困寄宿学生发放生活补助。在迪庆藏族自治州,小学生每年1600元、中学生每年1700元的“高原农村学生生活补助”,连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民健康工程”,被誉为藏区的“吉祥三宝”。
为解决农村教师“值班房”不足的问题,云南省2008年开始教师廉租住房建设试点。2009年至2011年,每年再建设1万套、50万平方米的教师廉租住房。
“双语”教学和民族团结教育,是云南省民族地区“两基”工作的又一亮点。2009年,全省22万名在校生在接受“双语”教学,涉及80多个县、4000多所学校,培训“双语”教师6000名。
云南“两基”工作不只针对山乡的孩子,也惠及了没文化的成年人。2000年和200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两次给云南颁发“国际扫盲奖”,是对云南“扫盲”成果的最好说明。
2010年12月09日来源:人民日报